6月25日,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份副厅级干部的任前公示,让31岁的共青团银川市委书记位西北骤然成为舆论焦点。公众质疑:这位1982年出生、18岁中专毕业后就参加工作的青年干部,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特殊才能、什么样的深厚背景以及什么样的传奇境遇,让他在如此风华正茂的年岁,就要走上副厅级领导干部的岗位?(中国江苏网 7月8日)
乍一看,31岁的副厅长瞬间秒杀了27岁的副县长徐韬、江中咏之流。于是,公众自然的生发联想:位西北是什么来头?有何种背景?当然,这怪不得公众有如此想法,因为早已见惯了太多的“官二代”打着“破格提拔”的幌子坐上了“火箭升职器”,年纪轻轻便走上了领导岗位,但结果却是扶不起的阿斗,禁不起人民、时间和现实的考验。不过在此,笔者却想为位西北“摇旗呐喊”一番。
首先,位西北有没有背景?有,当然有。他的背景不是他已经退居二线的镇人大主席的父亲,也不是务农的母亲,更不是一家三口皆为教师的妻子一家,而是银川前市委书记、现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崔波。但,一个农村娃要得到一个市委书记的赏识,我们何妨三思。
其次,位西北有没有能力?有,当然有。一方面,民间有句俗话“一岁看大,三岁看老”,他的中考成绩在全县排名第二,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,这样的成绩足以证明其能力。倘若选择读完高中高考,清华北大也不是没有可能吧。另一方面,一个农村娃要得到一个市委书记的肯定和提携,溜须拍马显然不行,还得讲究个真本事大能力。倘若不具备高出他人一筹的综合能力和比别人更多的付出,凭什么得到重视呢?位西北有句话让笔者记忆深刻:“在我看来,工作做得好不好,就看你能吃多少苦。别人在20岁到30岁时在各种各样的桌子前度过,比如说酒桌、牌桌,而我是在办公桌和书桌前度过的。”
再次,位西北的考试有没有猫腻?这个不好说。但位西北的岗位128人报考,1:3的比例进入面试,位西北并列第三,而面试却第一,笔者认为存有猫腻的可能却很小,原因有四:一是做秘书时跟在银川前市委书记崔波的身边得到了诸多历练,这些阅历让他完全可以坦然面对任何考官;二是他这些年就是在竞争中走过来的,经历了各种各样的选拔,见惯了各种场面,有何紧张的呢?三是因为笔试排最后,觉得没什么希望,反而更放松,发挥得更好。四是既然国家在公务员考试设置了笔试和面试这两大关,就说明完全肯定了逆袭的可能,那么凭什么位西北就不能后来居上,强势逆袭呢?
最后,公众能否给位西北一点信任?笔者觉得这个可以有。在笔者看来,年轻和能否胜任领导岗位其实没有直接关系。所谓“上位者,能者居之”,“陈力就列,不能者止”, 一个人的能力大小和年龄高低并未必然联系,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,甘罗12岁拜相,霍去病21岁“饮马翰海,封狼居胥”;项羽24岁起兵灭秦;周瑜26岁统领东吴外事;诸葛亮27岁隆中策天下…… 何况,见惯了“官二代”享受特权的我们更需要看到“穷二代”的逆袭,通过他们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改变命运的希望,看到在少数不公之后仍然存在的对大多数的公平与正义,如此,何妨给农民家庭出身的平民副厅长位西北一点鼓励和信任呢?